专家动态 I 中交协清洁能源车船分会(2024年11月 第3期)
2024.11.19 ▏总第三十一期
1.我会清洁能源船舶专家组副组长、燃气集团(长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家汉热情接待了海口海事局领导走访调研
2024年11月11日,海口海事局副局长李玉军一行来燃气集团(长江公司)走访调研。在芜湖LNG项目会议室,我会清洁能源船舶专家组副组长、燃气集团(长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家汉与来宾座谈交流。
庄家汉对李玉军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公司发展情况。他指出,近年来,作为集团公司清洁能源产业的重要板块,燃气集团始终按照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经济带”“气化长江”等发展契机,聚焦芜湖LNG接收(转运)站及配套外输管线战略支点,通过强化天然气供应链管理,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打通气源进出通道,全力打造LNG区域结算中心、贸易中心、流转中心和航运中心,不断拓展延伸天然气上中下游产业链。希望能与海口能源企业强化学习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深化全方位务实合作,发挥各自专业和地域优势,携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2.我会清洁能源车辆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教授欧训民参加清华-力拓中心举办2024年度秋季学期第3期学术沙龙并进行学术分享
2024年10月24日,清华-力拓中心举办2024年度秋季学期第3期学术沙龙,本期沙龙由我会清洁能源车辆专家组成员、中心旗舰项目“金属碳中和”的课题负责人欧训民老师主讲,演讲题目为“氢氨醇等氢基燃料技术经济和应用前景的初步研究”。欧老师指出,随着各国深入推进碳中和工作,氢能在改变人类能源体系方面被寄予厚望,世界各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氢能技术和产业发展。
欧老师指出,对氢能发展需要做系统分析,总体来说,氢能的储运存在技术瓶颈,关键用氢部门的技术突破是关键。伴随绿电、电解槽成本下降和需求扩大带来规模效益等因素影响,未来绿氢成本将逐步下降,这将为氢能发展带来机遇。当前氢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储运设施投资巨大,需从资金来源和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基于绿电的氨醇以及电转液(如PtL)等氢载体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当前核心问题成本高昂,需要在制、储、运、用等各环节加强技术攻关,降低生产成本。
3.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成员、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邹博文主持2024年度商用车碳中和创新发展论坛
2024年11月13日,“2024商用车碳中和创新发展论坛”于第三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期间,在重庆·科学会堂成功召开。论坛以“产业链协同,共促商用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商用车如何更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会议分为嘉宾致辞、主题演讲、圆桌讨论三个环节。圆桌讨论环节由我会氢能车船专家组成员、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邹博文主持。
多位嘉宾认为,市场应用方面,新能源商用车在短途场景的渗透率基本饱和,中长途场景需要根据细分场景开发专属产品。技术路线方面,混动技术短期将是500km以上的长途干线运输场景最可行的路径;纯电动、氢燃料电池重卡推广应用为商用车低碳化和智能网联技术提供了支撑,但仍存在补能痛点,高效补能基础设施的普及至关重要。交通融合方面,电池和能源端结合将带来成本优势,如何把东南沿海氢能的技术优势和西北资源优势衔接将成为发展机遇。政策方面,政策方向正在从能耗双控向碳耗双控转变,建议未来关注混动内燃机车端的排放标准并简化认证流程,同时,做好新能源商用车运营端的引导和补贴。
- 05-09习近平:中国新能源产业不存在所谓“产能过剩问题”!
- 02-13永安行:氢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 07-12内蒙古首套“出国”制氢系统正式产气 开启清洁能源国际合作新篇章
- 04-23北京首个纯氢供热示范项目每年可减排约90吨
- 09-1878辆“无锡造”氢燃料电池车交付投用
- 07-19全球首个万吨级风电制氢合成甲醇项目签约浙江
- 07-06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
- 03-03松下冷热电三联供氢能示范项目在锡启用
- 08-15国内加氢站累计建成已超350座,今年上半年投运10座
- 10-12河钢集团张宣科技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日前成功应用绿氢作为还原气实现稳定生产,产品合格率百分百,金属化率超94%,验证了“绿电—绿氢—绿钢”生产技术可行性,丰富了氢冶金的原料气源。 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制取绿氢,全程近零碳排放。张宣科技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以焦炉煤气为气源,同时在氢基竖炉反应器预留了绿氢切换功能。2023年5月15日,张宣科技全球首例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投产达效,迄今已经安全稳定运行16个月,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稳定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是世界钢铁工业由传统“碳冶金”向新型